时间:2023-11-10 10:50
11月4日至5日,由山东省历史学会与聊城大学共同主办的“变动格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第四届山东青年史学家论坛”在聊城大学举办。本次论坛是2023年度省社科联社会组织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应邀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省内有关院校的近百位青年学者参加论坛。
论坛分为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两个环节。主题报告阶段,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世界史学科召集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作了“关于历史学者的知识结构”的主题报告。他引用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史家三才”论,提出青年史学家应在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史才、史学、史识”的基础上,持续培养个体“史德”。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邢来顺教授介绍了德国地区史有关研究情况,认为19世纪德国地区史书写功能发生转向,即在新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框架之下呈现一种“独特的地区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海外中共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晓林教授分享了“海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应当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保障,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曲阜师范大学吴佩林教授认为围绕“孔氏家族群体”分享了研究成果,认为孔氏家族群体是儒家文化的“人”的符号建构,孔府建筑、档案文献、家谱碑刻、珍贵文物等是儒家的“物”的符号析解,孔府祭礼、食礼等是儒家“礼”的直接体现。
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杜立晖教授认为,学术研究对于青年史学家而言,既是重要的工作,也应该是人生追求和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并为国家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聊城大学特聘教授李先明指出,虽然“无阐释不历史”,但是要用微观宏观相结合、多种史料比勘互证、兼采中西史学理论与方法、坚持历史标准与学理、道德标准相统一的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避免过度阐释。
分组讨论环节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组以及研究生论坛四个分会场,与会学者围绕“变动格局下的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结合各自研究中的问题、史料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分组讨论后,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学科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李帆教授为与会学者作“‘复线历史’的书写可能——从清季历史教科书谈起”的主题报告。
本届论坛层次高、学术氛围浓厚,名师大家和青年才俊云集。通过各个环节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山东青年史学工作者的开阔视野、扎实功底与创新意识,进一步丰富了对中国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加深了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探讨,对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撰稿:刘 磊
编辑:胡 啸
校对:徐文杰
审核:贾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