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宪香:面对新形势,如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时间:2023-06-13 10:47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山东是人口大省、人才大省,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需要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山东正处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动力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因此,答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答卷”,率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山东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急迫,也更需要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创新力,不断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舒尔茨等早期人力资本理论家都强调人的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据世界银行统计,投资物质资本的回报率是110%,投资金融资本的回报率是120%,而投资人才开发的回报率则高达1500%。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将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列为首要任务,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全国区域创新中心则位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十大重点任务之首。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源泉,要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根本在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往往少数几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就决定了一个研究集体在科技竞争中的位置。特别是在当代创新活动中,人才的创造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人才创新。比方说,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些都离不开各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支撑。

“人才红利”逐步显现

当前,山东正处于“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叠加的机遇期。山东是人口大省,进入新发展阶段,山东省仍然具有人口总量规模优势,2022年末常住人口10162.79万人,位居全国第二。山东也是人才大省,据《2022年山东省人才发展研究报告》,山东省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500万人,位居全国第三。山东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全省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高学历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2020年山东省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约为1460.3万人,比2010年增加627.9万人,增长75.43%。劳动年龄人口中,学历为大学专科的有736.6万人,比2010年增长49.31%,大学本科的有588.5万人,增长86.11%,研究生及以上的有66.5万人,增长185.08%。劳动年龄人口素质大幅提升,有助于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高层次人才、产业人才、青年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引育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12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齐鲁首席技师1952人、高技能人才371.9万人、“山东惠才卡”持卡人8353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达到5500余名。优势领域人才高地逐渐形成。例如,在海洋领域,山东省集聚院士、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共90余人,拥有全国领先的海洋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成果。

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齐鲁人才网数据显示,选择省内就业的驻鲁高校毕业生占比连续五届攀升。对省外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保持稳步上涨态势,且毕业生流入量持续增加。外来人才吸引力与日俱增,非山东籍毕业生流入量已超3成。活跃在山东的各类学历人才均有提升,并且呈现出高学历人才更愿意留鲁的良好态势。济南、青岛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最具潜力)的中国城市”。以济南和青岛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山东正形成“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人才在引领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有学者测算,2012年-2020年山东省人才贡献率逐年上升,2020年约为42%,“人才红利”正逐步显现。

推动转变需综合施策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省、市、县(区)联动,人才政策、人才制度和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才生态不断优化,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但对标兄弟省市和山东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才质量、规模,山东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比方说,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生育意愿降低双重因素的叠加,适龄劳动者规模减少;同时,存在高层次人才不足、高端平台少、新型产业占比较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够等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为山东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指明了方向。

一是强化人才培育。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是构成“人才红利”的重要基础,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形成人力资本的最基本途径,因此,提高教育水平是“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的关键。山东应着眼于创新型人才特别是战略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推动省属高校向国家“双一流”迈进。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联合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强化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发挥山东职业教育优势,强化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高质量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要强化高端知识产权人才、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如技术经纪、技术推广和知识产权评估等方面的人才培养。

二是做强人才平台。平台是引聚人才的载体,也是人才干事创业的载体。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向,必须做强各类平台,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布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产业是人才引进的底气,亦是聚集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山东应围绕十强产业重点领域,着力培育具有超前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创新平台。要打造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高端机构、平台。山东正积极搭建“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可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世界级实验室,以吸引并集聚全球一流人才及创新团队。积极打造服务于产业发展、成果转化的新型高端平台。像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这类“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整个山东都在布局和创新,要继续深化和推进新型研发机构,为山东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此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柔性引进海外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领军人才和团队。

三是优化人才生态。推动“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不仅要培养和引进人才,增加人才的数量和提升人才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激发出人才的活力。这需要进一步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生态。要完善激励机制,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探索能够体现人才贡献价值的分配制度,对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要加大落实力度。探索高层次人才的控制权激励,扩大研发团队首席专家在选题立项、人才配置、设备使用、奖励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大力推行首席专家“组阁制”。要完善评价机制,坚持人才分类评价,构建符合科研规律的绩效评价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开展时间长、风险高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在推行“赛马制”“揭榜挂帅制”的同时,构建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容错免责机制。要优化科研环境,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简化报销程序,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与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评价机制。要完善服务机制,推进人才服务的市场化,着力增加人才服务供给,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人才服务的精准性。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总之,当前,我国仍然具有人口总量规模优势,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趋于下降的形势,必须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只有构建起敬才爱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优才留才、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充分释放出“人才红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孔宪香,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大众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