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良:推进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先行

时间:2023-07-25 09:55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已经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署名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提出,要“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因此,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既是共同富裕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面,又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工作的切实需求,一套能执行、有抓手、可操作、有考核、能分工的指标体系对于政府部门工作实际十分重要。

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

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设计说来简单又不简单,要设计科学可行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首先必须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有深刻、准确的理解认识,其次要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原则,在此基础上才能选取合适的统计指标并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法。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1990年,邓小平在同部分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就包括“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6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可以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究竟什么是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总书记还指出,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以下原则: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对共同富裕问题献智献力,分析和阐释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学界一致认为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需要抓住富裕和共享两个关键词,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与共享的有机统一。

把握构建指标的原则

在对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简单介绍基础上,笔者认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下面一些关键原则。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须反映共同富裕的多维度本质。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多维的,收入仅仅是维度之一。从不同角度看,共同富裕既包括人们收入水平(流量)的富裕,也包括人们财富积累(存量)的富裕;既包括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既包括私人能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富裕,也包括国家、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富裕;公共产品富裕也可以包含很多维度,除了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常见公共物品的普及普惠外,还包括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等等,这些都可归入公共物品的范畴。因此,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必须反映共同富裕的多维度本质。当然,指标又不宜过多过繁,过多过繁会使得实践工作难以适从,缺乏重点,但必须要精炼择要地涵盖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同方面。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须涵盖“富裕”和“共享”两个方面。共同富裕可分为“共同”和“富裕”两个关键词,其中“共同”常用“共享”替代。与过去经济社会发展中建立的一些指标体系只需反映社会总体或者平均水平的进步程度不同,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不能只反映人民在收入、财富、精神、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展的平均水平,同时还要看不同维度指标的“共享”水平,比如收入分配差距是否公正合理、公共服务是否均等可及,等等。同时要认识到,“共享”程度是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区别于以往常见指标体系的关键,也是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重点所在。事实上,共同富裕指标体系设计的难点不在于“富裕”类指标,而在于“共享”类指标。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应以共性指标为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总的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这指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应以共性指标为主,从而实现指标体系的横向可比。一方面,本质上看,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追求内容是相通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追求不会有本质差异,因此,这要求指标体系应具有一致性,不论地域、民族因素等差异,应切实反映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另一方面,实践上看,指标体系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如果不同区域所采取的指标体系大相径庭,各有各的指标,相互之间就很难对比,就难以发挥指标体系对标对表的作用。因此,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设置个性化的指标,但总体上指标体系应具有一致性,共性指标占据主要,个性指标不宜过多,更多通过结合地方实际对指标设置不同阶段目标而不是设置不同指标的方式反映地区差异。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应是相对的。富裕程度高不高、共享程度好不好,都是比较得来的,因此,共同富裕的评价标准是相对的。从国家层面来说,应是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的一种标准或者一种国际标准;从省级层面来说,是拿一个省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以此类推。共同富裕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不是说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而是与同一时期的其他参照物相比。因此,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人民生活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是相对落后的,离共同富裕的实现仍有距离。对于国家而言是这样,对于省份、城市同样如此。在省份、城市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设计中,既要反映省份和城市间的差异,同时,要尽可能反映我们距离国际前沿水平的差距。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评价应既上比又下比。既然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是相对的,就需要有比较的标准,一个好的指标体系评价应该既能“上比”又能“下比”。“上比”显而易见,就是与相关维度表现位列前沿的国家、省份等比较。因此,从国家层面看,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在富裕程度上达到世界各国之前列。上比是容易理解的,下比可能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下比呢?下比有两方面作用:第一,反映底线思维。上比是看共同富裕的先进水平或标准,是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水平,而最低水平或标准是一种底线思维的体现。好比班级考试排名,上比就是班级排名前列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下比就是班级排名末尾的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受各种条件制约,难以挤进班级的前几名或许情有可原,但如果考试连排名末流学生的水平达不到,就需要警醒和奋进了;第二,确保统计规范性。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量纲、不同的经验取值范围,设想一个指标的国际前沿成绩是100分,一个国家成绩是90分,从绝对数值看好像成绩很好,但实际上世界所有国家的分数分布范围都在90-100之间,显然90分就是一个吊车尾的成绩。因此,既上比又下比相当于对指标的标准化,从而消除变量量纲和变异范围的影响。

作者:刘学良,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大众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