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县域人才“沃土”

时间:2023-08-01 09:10

人才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受制于经济社会基础,县域城市在人才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是“人才虹吸效应”的被动方。唯有从实际出发,创新机制、聚焦所需,搭建平台、优化生态,才能有效突破引才聚才瓶颈,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做优机制,合力兴才。人才工作涉及面广、事关全局,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政治引领,做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常态化,积极探索优化教育路径,不断增强人才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统一。聚焦党管人才,深化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重点人才工程县委书记带头攻坚,促使各级“一把手”管人才抓人才,形成“抓好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氛围。聚焦资源整合,优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明确成员单位职能职责,打破部门职责壁垒,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贴近实际,精准引才。县域城市引才聚才,既要积极主动,更要精准施策,不能搞“装进篮里都是菜”的饥不择食,也不能搞“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政策攀比,要始终坚持“不为我有、但为我用”,抢抓发达地区人才溢出的机遇,探索县域引才新模式。实行“揭榜挂帅”,按照“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解题”思路,每年定期征集企业发展面临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及工艺等“卡脖子”难题,组织召开项目方案评审会议,经联合会商,研究确定张榜项目的合作模式等重要内容,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召集令,吸引专业能人“揭榜”、项目“组阁”攻关。建设“人才飞地”,探索打破空间限制模式,鼓励企业到人才富集城市建立离岸创新中心,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推动实现“人才科研在外地、项目产业在本地”。开展“校地合作”,建立“科研在企业、编制在高校”引才机制,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协同创新联盟,建立科技成果库和技术需求库,深化产学研对接交流,推动重点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应用。

搭建平台,产业聚才。人才最担心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看重的是干事创业的平台,搭建好干事创业舞台,帮助人才实现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聚集人才。搭建产业集群平台,瞄准园区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县域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园区、企业、行业组织和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有效提升人才承载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聚焦部分高层次人才创业无经验、无精力、运营难的问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共建”的思路,创新“平台公司+科学家创客”模式,建设高层次人才融创中心,免费共享办公室、实验室、中试基地等资源渠道,灵活开发技术入股、独立核算、委托开发等合作模式,从组织、行政审批、发改等部门“一对一”配备服务专员,高层次人才“拎包进驻”即可创业,扶持走好创业第一步。搭建人才评价平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么用好人才,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要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人才评价,让人才评价回归质量本质,促进人才创新活力竞相涌流。

升级服务,诚意留才。县域城市在“硬件”上较大城市相对薄弱,留住人才压力大,更需要在营造“软环境”上下功夫,优化人才服务流程,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在政治上给荣誉,高规格召开人才工作大会,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优秀人才入党,提高人才政治待遇。在物质上给奖励,发挥人才发展基金、招才引智“伯乐奖”激励作用,以“真金白银”的实惠,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在事业上给支持,保障高层次人才优先享受土地、税收、金融贷款等方面优惠政策,让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科研、放心创业。在生活上给保障,妥善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安居住房等问题,保障人才安心创业建功,吸引人才奔流向往。     

作者:纪成永,单位:费县县委组织部

来源:大众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