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智慧”理论研讨会在菏泽举行

时间:2023-08-10 15:44

近日,由山东省哲学学会、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菏泽市委党校(菏泽市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智慧”理论研讨会在菏泽市委党校(菏泽市行政学院)举行。研讨会是省社科联2023年社会组织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中西方现代化模式比较,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路径等进行交流研讨。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参加会议。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教授邹广文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解读》的主旨报告,围绕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展开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他认为,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历时性跨越的必然选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客观上都是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社会全面性跃迁。人类的现代化实践之路既有民族性特色又有时代性特点,而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灵魂与价值旨归非常关键。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展开而言,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前提保障,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动力之源,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必由之路,人民主体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旨归。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教授刘森林作题为《晚期谢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主旨报告。刘森林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对晚期谢林哲学的重新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出路)不是黑格尔哲学,而是晚期谢林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研究员周丹作《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报告。周丹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展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又展现为中华文明更化新生的过程,两者统一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郝立忠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代化》发言中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首先完成的一个现代化,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来实现,这就首先要求在理论上弄清什么是真、假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彭彦华在《中华文明与中国模式的崛起——基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贡献的考察》发言中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在延续传统与全盘西化之间曾经无所适从。事实胜于雄辩,中华文化从未停止过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模式的背后是文明底蕴的支撑,其终极意义是为人类打开了新的文明进步的通途,中国开始拥有力量和机会重新阐释文明的含义并重建人类精神秩序。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姜涌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及其意义》发言中认为,平等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不平等现象是一种客观事实。每一个人都期求一种平等的前提、平等的基础和平等分配以及平等的得到个体应得的那一份。

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郝良华在《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言中认为,我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从八个方面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孙志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霞认为,文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成果,二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促进人的发展的行为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这两种内涵。


供稿:刘 磊

编校:贾斌昌 胡 啸   徐文杰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