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科论坛2023——“黄河流域文旅融合新路径与新模式”研讨观点摘编

时间:2023-08-28 17:49

编者按:

山东社科论坛2023——“黄河流域文旅融合新路径与新模式”在山东博物馆举行。论坛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济南大学、山东博物馆学会承办。来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博物馆、泰山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党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2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现将有关专家观点摘登如下。


大河上下 生生不息——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展策展案例分享

孙冬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一个国家的文明是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展策展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诠释策展是展现以黄河为母亲河的中华儿女在岁月长河中“战天斗地,与时俱进”的不屈奋勇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海纳百川的中国气象、新时代语境下“传统文化连接现代生活”的中国特色,打造策展亮点、文化空间。通过室外装置设计“中国鼓·舞士气”,以中国鼓组成盲文“非遗”二字,未见其景,先闻其声,凸显中国气派。二是通过解构与重构和空间氛围的营造,综合利用视觉错觉,创设含蓄委婉的东方美学意境,移步换景,动静结合,展现中国精神。三是展区布局分为“衣”“住”“行”“用”四大主题板块,以情景式、体验式文化互动空间,营造中式非遗生活方式的“样板间”,活态展示美好生活,彰显中国特色。四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通过特定时间与文化空间结合,突出情景化、专题化、体验化的特点,沉浸式体验,精准、精炼、精致、精良、精心呈献给观众。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浓厚的“以文化人”的礼乐作用,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


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创新模式及山东和济南新突破新标杆

石培华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山东是研究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最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省之一。山东历史上有推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思想智慧源泉。如孔子就有系列重要“旅游思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旅游好客思想”;周游列国,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旅游价值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奠定中国人喜爱“游山玩水”的旅游基因。山东需要积极推进黄河流域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一是建议山东省成立孔子文化和旅游研究会,设立重大课题,研究孔子等先贤的旅游思想。二是山东省有优势条件打造在推进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标杆,成为新高地新热点。近年来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融合热点频出,西安大唐不夜城、西安年最中国、十二时辰等不断火爆出圈。山东有许多重要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地标。黄河出海口彰显了黄河奔海的气势和开放气魄,济南高铁枢纽和黄河名城的崛起等。三是济南市有巨大文化和旅游发展潜力和独特价值需挖掘。“泉城”济南,不仅要关注自然的泉,还要拓展文化泉、精神泉、智慧泉、情感泉等价值。济南是舜帝和扁鹊的故里,可以彰显寿如泉涌、福如泉涌,打造康养之都等文旅品牌。济南英雄好汉(秦琼、辛弃疾等为代表)、才女佳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现代著名科学家颜宁),才如泉涌、智如泉涌、爱如泉涌,可以打造研学文旅名城、婚恋文旅名城、最佳女神文旅目的地。四是山东文化底蕴深厚,需要进一步加大文创科创力度,通过创意激活厚重文化,拓展生活新天地。


黄河流域文化价值挖掘与文旅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

梁学成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旅游协会理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专家



以黄河流域文化价值挖掘与文旅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主要从黄河流域、黄河文化、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四个关键概念深入解读和分析。一是深入分析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背景。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发展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黄河文化的重要价值、黄河流域的重要地位以及黄河沿线的重要资源,成为研讨文旅融合驱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二是重点分析黄河上中下游代表性的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对其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做法,说明黄河上中下游的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尤其以陕西为案例地,通过实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如何进行文化价值挖掘与魅力展示,进一步分析文旅融合、文化价值挖掘及魅力展示三者之间的关联机制。三是文化价值挖掘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提出保护优先、顶层设计、市场参与、创新能力、协同发展、以人为本六个方面的发展依据,以及体制创新、开发特色、打造品牌、项目引领、科技涉入、生态改善以及产学互动七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提出“四大三新”的发展路径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许峰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学系教授、博导,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如何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把握文旅融合的关键要义和核心思路,可从以下四个维度深度分析和理解。一是把握文旅深度融合阶段的政策内容及其变化。我国文旅融合已从重点突破期转向全面提升期,政策变化整体呈现由顶层设计发力向地方统筹聚力、进而激发文旅业界释放潜力的趋向。二是详细解读现有文旅融合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建设目标,基本原则与创新、务实与全局的推进理念,能够支撑重点支持项目的发展与更新,进而建立更完善、丰富的文旅融合项目资源库,扩大文旅融合消费空间。三是深化文旅融合的理论探索。目前文旅深度融合仍然存在着融合程度不深、应用场景受限、项目精细化不足以及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外部效应未充分彰显的问题。通过深挖文旅融合理论内涵首先明确文旅融合融什么;进而通过测度体系摸底文旅产业融合现状,依托数智化手段赋能文旅融合的场景应用,实现其空间集聚与优化,来探索文旅融合怎么融;最后着眼于文旅融合的外部效益,增强项目与地域的文旅品牌价值。四是分析借鉴国内外经典与创新案例,论证多种类型的文旅目的地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与时俱进的具体途径与趋势,借鉴其中成功的经验,厘清部分败落的因素,探索更多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百花齐放的未来应用场景与空间。


基于叙事经济学的黄河文旅品牌传播研究

郑燕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教授



将兼具地理标识和精神文化符号价值的“黄河”做成具有品牌价值的文旅产品,是值得思考和反复实践的问题。一是利用叙事来建构认知模式,创立集体共情。品牌叙事即“讲述品牌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品牌化的过程。品牌叙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讲故事,而是为了促发一个消费行为;叙事星座比单一叙事更具影响力;叙事传播力取决于重复概率,依赖人情味、身份认同和爱国情怀。二是分析黄河流域文旅品牌传播的现状。“黄河”作为整体尚未完成从物质到符号品牌身份的建构,呈现出以沿黄各省区为单元、景区景点为突破的黄河IP生态树;山东、甘肃、河南、陕西成为黄河品牌塑造和推广的第一梯队,呈现出以短视频为主,官方账号做背书,私域传播矩阵为流量主体的传播生态。三是讲述黄河流域文旅品牌的传播路径。明晰品牌核心消费群体,用故事点燃品牌IP文化基因,做好媒体的功能分区,官方媒体账号主打权威+独家,私域媒体分区定位;差异化分析当地文化,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内容与渠道下沉,宏大叙事与具象表达相结合。品牌传播是通过故事去影响受众,并将传播学意义上的受众转化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者是品牌叙事的关键与核心。


文旅融合助推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梅青  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  教授



从市场导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探讨山东省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一是从氛围营造到空间重构,提高乡村文化感知与认同。深入研究黄河流域乡村的历史遗存与风貌、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价值,营造文化氛围。开发乡村书房、文化驿站、创客空间、乡村讲堂、民俗博物馆等新业态,打造空间重构的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场景。二是聚力旅游产品丰富与业态创新,提高旅游要素的文化性。紧跟政策引导与支持方向,加快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沿着黄河遇见海文化旅游新高地。因地制宜打造旅游新业态,培育生态背景、文化场景、故事情景、生活美景相融合的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业态体系。将特色文化和地域元素融入乡村旅游的全过程、全要素,重视体验经济的价值,设计特色体验活动。三是提升乡村旅游运营与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旅游设施完善、创新乡村旅游运营模式,构建和谐共享的乡村旅游利益联结体,加强乡村旅游智慧化建设。四是创新营销方式,打造品牌节事。用好新媒体营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节事,要以多元文化为基,深挖文化内涵,创新形式与载体、提高参与体验性。注重打造黄河流域乡村旅游IP,提升乡村休闲目的地知名度和辨识度。


黄河上游历史文化与文明传承

豆海锋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河是中华文明发展与延续的根与魂。黄河上游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造就了黄河文明的“根源”。一是黄河上游的地理环境。黄河上游位于我国一、二级阶梯的交替地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从高寒湿润区逐步向荒漠干旱区过渡。黄河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支流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二是不同的地理条件创造了各具特征的史前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作为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见证了史前社会的兴衰变迁,也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及其历史,认识得更加全面和深刻。三是黄河上游地区的文明进程。该区域一方面在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特征之外,一直存在着与黄河中游及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与互动,特别是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草原地区文化的交往十分频繁,在文明因素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下,创造出了更富生命力的文明新特征。黄河上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生息之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写照,也是农耕文明发祥之地,更是古人治理大河、锤炼文明的历史过程。


黄河中游文明史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

侯卫东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回顾和梳理黄河中游文明史,可以更好的传承弘扬黄河中游文化。一是黄河中游中原腹地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前2000左右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肇始阶段。以偃师二里头夏都为代表的中晚期夏文化,是对中华文明肇始阶段的总结和升华,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次集大成,夏文化的形成开启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的新进程。二是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商王朝都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郑州小双桥商都、安阳洹北商城、安阳殷都等商王朝王都的规划和布局都继承了二里头夏都的文化基因,周秦汉唐都城的宗周、咸阳、长安,西周、隋、唐东都洛阳,东周汉魏都城洛阳,北宋都城东京城,乃至其后的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在一脉相承中创新发展的,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的关键节点。三是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的核心文化基因。黄河中游的中原腹地的都邑规划理念一脉相承、文化基因赓续创新,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根脉文化并泽及久远。到了距今3800年前后的夏王朝中晚期,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已经形成;中华文明连续绵延五千多年,最关键的是黄河文化代表的文明主根主脉连续不断。夏代以来黄河中游中原地区形成的礼仪制度传承数千年,礼仪之邦是鲜明的黄河文化基因。


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下游文化交流与融合

刘延常 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 馆长,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黄河下游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环境,海岸线和众多的水域的变迁,形成了黄河下游丰富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处于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在史前时期形成了东夷文化谱系,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自成体系,文化发展水平极高,是中华文化多源之一,是文明发祥地之一。在东夷文化基础上,经过商、周王朝的更替,商文化、周文化渐次东进,开始了中原地区商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周文化与商文化、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南宋以后黄河下游夺淮入海700余年,是黄淮平原的主要制造者,是苏鲁豫皖地区文化交流融合核心区域,中原地区、海岱地区和江淮地区文化融合的关键时空因素,是黄海海域与大陆文化共同交流的桥头堡,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东北亚文明互鉴的重要地区,具有面向大陆和面向海洋的交融性特点。大运河纵贯黄河下游南北,形成自然、人文沟通交流的大通道,尤其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得到充分体现,进一步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应加强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让文物说话,讲好黄河故事,文物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大局。一是考古研究从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专题研究、区域文化研究、黄河的惠予四个方面展开。二是做好黄河下游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明确战略定位,构建“一轴两带、九大组团”的战略布局。三是将文旅融合与文物保护利用有机结合,深入进行文化遗产的挖掘。四是发挥考古学在研究、阐发、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

供稿:牛秀琳

编校:贾斌昌 胡 啸   徐文杰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