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5 20:35
2023年7月26日,山东社科论坛2023——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建设在鲁东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鲁东大学、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创新传播、时代特征、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对话交流,对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的建构提出观点建议。
一、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建设从理论空间到实践路径的深度检视
穿越从报刊时代至全媒体的时代洪流,技术变革、社会转型以及时代变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发展与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挑战。针对马克思主义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建设,周良书教授在《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故事》主旨发言中提出,全媒体时代,要着眼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回应关键问题与重大原则问题,以此揭示人们认识中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原则问题;要坚守人民至上信念,让普通人民和党员干部在讲述与听取故事的过程中能得到智慧与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实现,都离不开对实践变革的深度理解。
在当前空前剧烈的百年巨变中,马克思主义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支撑。因此,基础学科建设成为建设之根。程丽红教授借鉴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课程建设的“1+1”模式与“1+n”模式,深度剖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科建设在时代演变中的面貌。“1+1”模式即以学院教师为主导,基于课程内容的需要,配备一位传媒业界老师协助完成教学实务内容的讲授;“1+N”模式即以学院教师为主导,基于课程内容的需要,配备多名传媒业界老师协助完成教学实务内容的讲授。院内教师与业界专家共同完成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并行,相得益彰。应不断强化课程建设,针对传统课程设置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倡导多方向、多种课程的融合,使得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并逐步向更系统性的目标迈进。
在《从文化到文明:谈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发言中,刘明洋教授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环境下,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融入知识、理论、思想和实践的层次,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的独特脉络。他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新闻实践开始,揭示出新闻实践从主要依赖报刊,转变为面对如今深度媒介化社会的过程中,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在《关于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发言中,郝书翠教授以三个维度探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能力的提升问题。首先,解析了在全媒体时代,为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能力赋予了特殊重视。其次,深入挖掘了在提升这种能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制约要素,勾勒出全面的挑战图景。最后,阐明了提升这种能力的关键路径:一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二是以强烈使命担当锤炼意志品质,三是在参与媒体实践中练就信息甄别的火眼金睛。
在信息汪洋大海和观念意识的冲击下,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变得至关重要。针对这一背景,赵云泽教授和郑敬斌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的全媒体传播效果和意识形态话语符号建构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运用模型构建和量化研究的手段,深入分析了情绪传播和短视频传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领域。
赵云泽教授在《社交媒体中正面报道的情绪传播研究》中,从情绪传播的角度切入,深入研究了情绪反射性的情感反应,以及基本情绪与高级情感的内在关系。他的研究揭示了情绪反应与理性推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内在一致性,为传播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路径,强调了正面报道积极情绪的传播效果,打破了大众对正面报道的刻板印象。
郑敬斌教授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短视频中意识形态话语符号建构研究——以〈央视新闻〉微信短视频号为例》的发言中,聚焦了短视频技术带来的互联网话语传播革命,深入解析了短视频中意识形态话语符号的建构。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传播并非仅限于国内。网络的全球互通性使得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播变得更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曹景文教授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国际传播的若干思考》中详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必要性,并揭示了面临的三大挑战:文化心理差异、意识形态和话语话权影响,以及全媒体时代的传播体系革命。他认为,需要加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主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提升其在国际传播中的阐释力。戴元初教授则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可能境界。
李琳琳教授在《“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第二个结合”,分析了“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的三层关系:既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形态的形成,赋予了其文化内涵的特色,又拓展了其文化传播的方式。
二、构建中国化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思考
第一平行论坛的主题主要聚焦在传播路径探析以及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思考。来自各大高校和媒体机构的19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内容涵盖了从意识形态、舆论引导、短视频传播、对外传播,到谣言治理、新媒体矩阵搭建、话语权建构等多个领域。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刘波指出,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舆论场已经变得愈发多元和复杂新媒体舆论成为了各方力量争夺的焦点。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所有融媒体平台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他认为,融媒体平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以内容为基础,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节目风格,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通俗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从而使其深入人心,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第二平行论坛的主题聚焦在全媒体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时代化创新发展。19位来自各大高校与媒体机构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全媒体时代下的创新性探索与研究,重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困境”、“对策”、“全媒体视域”等关键词的深度讨论。与会者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如“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吸收优秀思想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将复杂的理论语言化简为人民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并重视党校在全媒体时代下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等,具有积极启示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磊强调了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突破路径,包括强化传播平台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突破信息泛滥的瓶颈,以及畅通理论传播渠道,有助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意义构建、内容更新以及技术升级三个方面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机制。
第三平行论坛的主题聚焦在学科建设与青年价值观养成路径研究。来自高校、媒体机构的21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困境突破、高校学科教育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下青年价值观养成,对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人员就融媒体传播、全媒体传播背景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与探讨,研究总结了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三个维度阐述融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耦合的必然逻辑,聚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技术困境、文艺传播和效果优化策略等多方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在网络生态大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培育面临多重挑战,应于理论、环境、实践三重向度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第四平行论坛的主题聚焦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建构。来自高校、媒体机构的23位专家学者围绕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研究、全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大众化研究、意识形态的国际化传播研究、全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的现代品格、新媒体传播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全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困境与理论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人员从理论探索和实践路径两个维度,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部辩证关系与传播机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大众化和青年化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全媒体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建构,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风险与治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话语体系创新路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数字化挑战等方面,深入解读全媒体时代下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
供稿:学术部
编校:贾斌昌 胡 啸 徐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