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7:05
编者按:
山东社科论坛2023——沂蒙精神赋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日前在临沂大学举行。论坛由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临沂市委主办,临沂大学、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中共临沂市委统战部、中共临沂市委党校(临沂行政学院)、沂蒙干部学院、临沂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党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40余篇,17名专家学者作了主旨报告和主题发言,现将有关观点摘登如下。
沂蒙精神的核心要义及其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时代价值
包心鉴 山东省社科联原巡视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
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科学内涵和突出标志的沂蒙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之中,熔铸淬炼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发扬光大于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既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革命精神,又是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时代精神。今天,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历史征程上,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省的伟大实践中,沂蒙精神依然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和强烈的感召力量。
围绕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质,可从三个维度深入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的核心要义及其时代价值:一是听党指挥、坚信不移,紧跟党走、坚定不移,是沂蒙精神的“灵魂”。这一特有的精神形态,是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强固的精神支撑。二是牺牲自我、顾全大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内核”。这一特有的精神形态,是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倍加珍惜的精神动力。三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沂蒙精神的“精髓”。这一特有的精神形态,是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激活的精神源泉,为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如何应对严峻考验、化解独有难题、永葆青春活力提供了具有用永久启迪意义的宝贵答案。
专家简介
包心鉴,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山东省政协“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民政协重要论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曾担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巡视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十佳理论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科技拔尖人才,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8年被评为“山东社会科学名家”。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
王炳林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
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与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内涵高度对应。我们在讲沂蒙精神定位的同时,要将沂蒙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包括沂蒙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使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追求由被动转入主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全面展现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和精神主动,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以革命手段为现代化开辟道路,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引,引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精神指南,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精神密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也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伟大建党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丰厚滋养,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汇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专家简介
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咨询委员,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曾任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等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8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所主讲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用好红色文化 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梅黎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红色文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加力,既是新时代理论工作者学术研究的重要命题,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任务。
用好红色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系统观念,用心用情用力把红色资源保护好。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用好红色资源,保护好红色资源,将红色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二是传承红色基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梦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内核,其中最重要的是党始终不变的宗旨和初心,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与道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红色文化所承载着民族记忆和革命精神去启迪人、说服人。三是坚持政治引领,繁荣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创造的灵魂,繁荣红色文化产业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要用细节讲故事,用故事讲人物,用人物讲党史,用党史讲党性,确保红色文化持续健康发展,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专家简介
梅黎明,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鉴定专家。曾担任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干部教育理论、政府规制管理等方面研究。在党史党建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7项。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权威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著《浴血罗霄》《大格局视野中的井冈山》等各种著述20余种。
乡村振兴的九间棚模式与新时代 弘扬沂蒙精神研究
王立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研究员
九间棚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九间棚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山区乡村摆脱贫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成功路径,是九间棚人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立足山区乡村发展实际,全面践行党的“三农”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结果。九间棚模式既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又有突出的普适性,对新时代山区农业农村发展和振兴具有示范引领和借鉴指导作用。
九间棚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以九间棚精神为引领,以党的领导为保障,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组织起来为依托,以自力更生为动力,走新型集体经济之路,实现山区乡村的发展和振兴。九间棚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注重精神引领,筑牢乡村发展之魂;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组织起来,走新型集体经济之路;坚持自力更生,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九间棚模式对于新时代山区农业农村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精神引领是支撑,党的领导是保障,共同富裕是目标,产业振兴是基础,组织起来是依托,自力更生是动力。
专家简介
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哲学研究》杂志社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首席专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哲学》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造“新时代沂蒙精神”
尚庆飞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主要内容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精神都在不断发挥作用。沂蒙精神是科学理论和建党精神的成功实践,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生动缩影,是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具体写照,是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的区域呈现。因此,必须坚定不移传承弘扬沂蒙精神。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沂蒙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和具体体现。沂蒙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性质,是我们党不断前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坚强精神支柱。指导思想在发展,时代主题在变化,风险挑战在加剧,这些外在形势的变化要求沂蒙精神需要与时俱进,沂蒙精神的内涵外延需要丰富拓展,也让沂蒙精神的发展变得更加迫切紧要。
在现代化强省建设进程中打造“新时代沂蒙精神”,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铸就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理论根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提炼概括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构筑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实践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锤炼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政党品格;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包括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文化底色。
专家简介
尚庆飞,南通大学党委书记,哲学博士,兼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国外毛泽东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等著作和译著多部。
新时代沂蒙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
曾建平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
新时代沂蒙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六条路径是:一是保护历史遗存,厚植沂蒙红色文化“双创”之“根”,具体包括明确主体责任、完善相关机制、完善保护名录、壮大保护主体。二是着力内涵阐释,提炼沂蒙红色文化“双创”之“魂”,包括对其蕴含的民族精神进行梳理总结提升、对其蕴含的创业精神和实干精神进行深入发掘和凝练、进一步推动沂蒙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创新话语体系,形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三是加强学术研究,开阔沂蒙红色文化“双创”之“道”,包括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突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研究,为沂蒙红色文化“双创”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持续开展沂蒙红色文化“双创”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现实状况研究的基础上,深化规律、对策研究,用中国道理把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重要理论问题讲清、讲透、讲好;广泛开展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文艺等相关方面研究,为沂蒙红色文化“双创”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支撑。四是强化科技赋能,优化沂蒙红色文化“双创”之“术”。一方面,提高新时代沂蒙红色文化产品创作之“术”;另一方面,提高新时代沂蒙红色文化产品传播之“术”。五是提升文艺创作,焕发沂蒙红色文化“双创”之“美”,包括形成焕发沂蒙红色文化之“美”的体制优势,创作彰显沂蒙红色文化之“美”的文艺精品,完善传递沂蒙红色文化之“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是突出制度功能,完善沂蒙红色文化“双创”之“制”。不仅要出台红色文化保护法规条例,还要研究出台关于新时代沂蒙红色文化“双创”的专门制度,从方向理念、政策激励、价值原则、方法路径、审核评价等方面,对沂蒙红色文化“双创”进行引导、规范。
专家简介
曾建平,现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正厅长级),曾任井冈山大学校长(2015-2022),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同济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首届全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
论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
邱小云 赣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5日、26日,先后视察了临沂与曲阜,对于沂蒙精神的传播和儒家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深刻的影响,为新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树立正确的红色文化观,正确处理好继承、发扬和创新发展的关系。三者关系体现在:继承是前提,是对红色文化历史的源头,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发扬是核心,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了理想、信仰、宗旨、意识等多种元素,在新时代仍能大放光彩。创新发展是使命,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红色文化要永葆生机活力,必须要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精神支持力量,要紧扣世界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这三者之间既是弘扬守正,又是创新发展的关系。
专家简介
邱小云,赣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红色文化学刊》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
弘扬沂蒙精神 办好临沂大学 助力沂蒙振兴
张书圣 临沂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归根到底,就在于其“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一基本内涵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其独特之处,在于沂蒙精神所蕴含的忠于信仰、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鲜明特质,为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了踔厉奋发、团结奋斗、改革创新的价值遵循和精神动力。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其最大启示,在于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与筋骨,为我们牢固树立校地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校地关系奠定了思想根基和行动自觉。
临沂大学坚持用沂蒙精神办学和育人,把沂蒙精神融入办学精神、融入德育体系、融入社会实践、融入科学研究、融入党的建设,从沂蒙精神中汲取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把沂蒙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具体通过打造5个“高地”来助力沂蒙振兴,包括是指打造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彰显弘扬沂蒙精神的“临大贡献”;打造区域科技研发高地,赋能沂蒙振兴“创新动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注入沂蒙振兴“新鲜活力”;打造乡村振兴高地,助力沂蒙乡村振兴“走在前列”;打造民生事业服务高地,提高老区人民“幸福指数”。
专家简介
张书圣,现任临沂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Frontiers in Chemistry》(《化学前言》)副主编、《分析化学》编委、《应用化学》编委,教育部生化分析创新团队负责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首席专家。已发表影响因子5.0以上SC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8部。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
弘扬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助力老区振兴发展
仝华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弘扬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以助力老区振兴发展,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从历史深处认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沂蒙老区在内的革命老区是培育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的沃土,应以在新征程上继承和弘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的实际行动,为革命老区的进一步振兴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二是完整准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调研革命老区之所求所需。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五个方面做了鞭辟入里的阐发,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的新征程上,推进包括原革命老区的振兴与发展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更需要全党大力弘扬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使党的决策紧贴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贴革命老区人民的心和全国人民的心。三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保证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从不同层面对调查研究应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做出严格而详细的规定,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搞好调研,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专家简介
仝华,1951年生。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92—1993年赴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进修。1999年7月至2009年7月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薛念文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助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推动革命老区生态建设整体向好发展,托举“革命红+生态绿”的发展之路。革命老区以生态为优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崛起,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抓手,不断厚植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打开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助推革命老区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具体包括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立足于当地居民收入偏低的实际,逐项梳理和解决民生短板问题,率先形成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的重大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助推革命老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新征程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加快建设革命老区共富样板,要大力弘扬革命先辈“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自信;用好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时加快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发展壮大红色产业,加快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历史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引领带动革命老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专家简介
薛念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五项,指导研究生获得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登峰计划优秀论文奖,获得上海育才奖等奖励。
新时代沂蒙精神的育人价值研究
石书臣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蕴含着重要的红色资源育人价值。沂蒙精神是重要的区域性育人资源,又具有全国性意义,具有区域性与全国性相统一的特征;沂蒙精神具有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育人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具有共同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特征;沂蒙精神的育人价值既有历史性,感染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又有时代性、现实性,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征;沂蒙精神的育人价值与其独特的基本内涵具有内在联系,具有独特性与丰富性相统一的特征。
新时代发挥沂蒙精神的育人价值,就是要用沂蒙精神加强党的精神教育、彰显群众路线教育、强化价值引领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拓展改革创新教育,这就需要我们讲好沂蒙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历史自信;结合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实践,继续拓展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发挥好新时代沂蒙精神的育人价值;善用数智赋能,运用新媒体、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育人载体,创新历史叙事、道德叙事、图像叙事、舞台叙事和红色文创、实践体验等育人方式,增强沂蒙精神对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体验感,扩大影响覆盖面;用沂蒙精神开展好思政课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把沂蒙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坚持守正创新。
专家简介
石书臣,中山大学法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海“最美思政课教师”等荣誉称号。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实践创新研究
渠长根 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沂蒙精神中“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阐释了沂蒙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沂蒙精神的历史意义体现在其为沂蒙人民奋斗奉献牺牲的特殊记载,也是沂蒙革命历史的高度凝练;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则表现为和平时期沂蒙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全国人民景仰、学习的对象,也是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需要把沂蒙精神立根、转型、赋能、活化、创新,加强沂蒙精神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整理,特别是要做好沂蒙精神文化资源的发掘,推出高质量的沂蒙精神读本、教材、专著,做新时代沂蒙精神宣传的标兵模范。
专家简介
渠长根,男,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负责人,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主任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梯队成员。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郑士鹏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充分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精髓。增强红色文化的引领力,坚定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围绕唤醒红色文化记忆讲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故事、感知红色文化脉搏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共识、释放红色文化动能、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力量的思路,提升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形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共识;通过阐释红色文化新内涵,构建红色文化话语体系,传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主张,推动红色文化时代创新,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作用,一是增强红色文化的引领力,坚定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保护红色文化,厚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底蕴;深挖红色资源,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自信。二是提升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形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共识,唤醒红色文化记忆,讲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故事;感知红色文化脉搏,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共识;释放红色文化动能,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团结力量。三是激发红色文化的创造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广泛世界价值,阐释红色文化新内涵,涵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世界情感;构建红色文化话语体系,传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主张;推动红色文化时代创新,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新选择。
专家简介
郑士鹏,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
撰稿:学术部
编校:贾斌昌 胡 啸 徐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