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4 17:40
12月3日,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召开。会议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要求,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提供路径探索。
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坤,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蕾,省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綦琳,山东黄河河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尹学辉,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峰,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档案馆馆长赵谦,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东华,浪潮科学研究院院长李锐,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吴衍涛、校(院)长段培永等领导同志出席,来自省内外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唐洲雁在讲话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界应有作为,也大有可为,要以实验室成立为契机,探索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路径、新方法、新范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为推动构建黄河文化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要加强合作交流,发挥实验室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的平台作用,加强有组织科研,打造具有学术引领性和影响力的研究创新高地、资源集聚高地、成果产出高地。要深化创新研究,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创新,围绕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传承弘扬、数智赋能,努力打造释放科研活力、开展重大科研攻关的新型试验田。要培育优质成果,聚焦构建黄河文化自主知识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高质量咨政建言等维度,坚持成果导向,加快产出理论与实践兼具、学术与普及共进、研究与应用融合的原创性成果。要建立联动机制,持续优化实验室“三会”治理新模式,加强委员会成员单位间的联动协调,强化平台、项目、资金、人才一体化布局,持续提升实验室的持续发展力、学术创新力、社会影响力。
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由省社科联组织,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大数据局、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档案馆、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浪潮科学研究院等部门、单位联合共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具体承建。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黄河文化的理论研究、遗产保护、转化利用、数智创新,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构建黄河文化自主知识体系,助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吴衍涛从实验室建设背景、运行管理、支持保障等方面作了介绍。表示,将聚焦实验室目标定位、建设原则、方向任务,围绕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理论研究机制,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既有平台优势,整合社会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艺术设计等优势学科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核心价值和时代特征,培育更多专业化团队、搭建更多智慧化平台、承担更多标志性项目、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助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唐洲雁和吴衍涛共同为实验室揭牌。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签署《实验室共建协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签署《黄河流域水利碑刻集成(山东卷)》出版协议。
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有关代表,围绕推动实验室建设发展,依次交流意见建议。大家认为,成立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深化理论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对助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大家表示,将发挥好统筹指导作用,在协同创新、人才协作、成果推介、活动举办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集聚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实验室建设发展取得突破、富有成效。
会议审议通过了实验室《建设方案》《指导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等文件。活动期间,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余东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分别以《面向“十五五”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数智驱动下文化艺术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为题作了学术报告。
供稿:研究室
编辑:李宝兴 责编:何启锋
校对:研究室 审核:卢文娟